锂电池从极片制造到电池包组装,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偏差都可能引发安全隐患。视觉检测并非“一刀切”的通用方案,而是根据不同生产场景的特性,定制化部署技术方案,如同一张精准的“作战地图”,覆盖锂电池生产全流程,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可控。
场景一:极片制造环节 —— 筑牢电池质量 “第一道防线”
极片作为锂电池的 “心脏”,其涂层均匀性、尺寸精度直接影响电池容量与安全性。在涂布工序中,视觉检测系统采用高分辨率面阵相机,以 0.01mm 的精度扫描极片表面,实时检测漏涂、斑点、涂层厚度偏差等缺陷。针对分切后的极片,线阵相机配合激光测量技术,精准把控极片长度、宽度及边缘毛刺,确保极片尺寸误差控制在 ±0.02mm 内,为后续卷绕工序提供 “零缺陷” 原料。
某正极材料企业在涂布环节引入该系统后,涂层不良率从 8% 降至 1.2%,每年节省原材料损耗成本超 300 万元。
场景二:电芯组装环节 ——3D 技术破解 “立体检测” 难题
电芯组装涉及卷芯成型、盖板焊接、密封圈安装等关键步骤,传统 2D 检测难以捕捉立体维度的缺陷。视觉检测在此环节启用 3D 线激光轮廓传感器,对卷芯直径、极耳高度进行三维测量,精准识别极耳褶皱、卷芯变形等问题;在盖板焊接环节,通过 3D 成像还原焊接区域的熔深、焊点形态,杜绝虚焊、漏焊导致的漏液风险。
国内某电芯厂商采用 3D 视觉检测后,电芯焊接不良率从 3.5% 降至 0.8%,成功通过新能源车企的严苛准入标准。
场景三:电池包检测环节 —— 守护终端使用安全
电池包作为锂电池的 “最终形态”,其组装精度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、储能设备的安全。视觉检测系统在此环节发挥 “全局监控” 作用:通过多相机协同,检测电池包内电芯排列间距、连接线束接头是否松动;利用 3D 视觉测量电池包整体平整度,避免因装配偏差导致的散热不良问题。
某储能企业应用该方案后,电池包出厂检测合格率从 95% 提升至 99.8%,未出现一起因装配缺陷引发的安全事故。
从极片到电池包,视觉检测如同 “全程保镖”,在每个生产场景中适配专属技术方案,既解决了单一环节的检测难题,又实现了全流程质量数据的互联互通,为锂电池企业构建起 “可追溯、可优化” 的质检体系,助力产业向 “高效智造” 稳步迈进。




